2015年,刚宣布“小米手机国产第一”的雷军,不久便遭遇创业“至暗时刻”。
原计划在当年6月上市的“小米5”,直到次年2月,才从工厂出货。“整整半年内,小米商城上显示有10款手机,但只有一两款有货。”
背后原因, 正是三星断供AMOLED显示屏。小米和三星高管,“发生了很激烈的争执”。
呼风唤雨的创业教父雷布斯,不得不乘坐着经济舱到达韩国仁川,四次拜访三星总部,在饭局上喝光5瓶红酒,只为这一块屏。
中国企业,集体坐上了全球智能手机OLED显示屏的头把交椅,终于把三星拉下马。
据报道,今年上半年,中国显示屏公司在全球智能手机OLED显示屏出货量中所占份额达到了50.7%,较去年同比增长10.1个百分点,成功超越了长期占据首位的韩国。
就在去年,韩国还将AMOLED、MicroLED、QD-OLED、面板沉积镀膜设备等5项关键技术新增为“国家战略技术”,后又投资16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8352亿元)用于100项未来核心技术的投资,其中OLED被列为重点,可见重视。
以去年发布的iPhone 15系列为例,根据《日经新闻》的拆解分析,作为最高端机型的15 Pro Max零部件价格(估算值)加起来的成本达到558美元 ,折合(当时)人民币4078元,其中:
而另一边,中国工人在流水线上辛勤劳作代工出一部手机时,只能获利5美元左右。
对于普通的供应商来说,能够入选“果链”,是实力的象征,是可以拿去“显摆”的资本,维护好这份合作伙伴关系,便是留住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根据199IT的数据,2016年,全球99%的AMOLED面板都出自韩国三星。
连全球消费电子巨头都要“看脸色”,作用到中国企业身上,更是难逃“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命运。雷军的故事,便是典例。
只不过,过去这块“屏”指的是LCD面板,比如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视市场,但是占电视总成本八成以上的液晶显示器,一度只能依靠日、韩、中国台湾地区的供应。所以表面看是光鲜亮丽的“最大市场”,但其实只是他们的“打工仔”。
直到2012年,中国大陆进口显示面板(LCD为主)依旧高达500亿美元,仅次于集成电路、石油、铁矿。
到了小米这波风波来袭,“屏”主要变成了OLED。拿小米求的这块AMOLED屏幕来说,因为显示性能更强,是主流的OLED背板驱动方式之一,除开贵,没太多可挑剔的。
但受制于人的日子,不论是对于中国企业还是中国消费者来说,已经遭受太多,国人要想摆脱动辄几万的电视机、上万的手机的碾压,唯一的出路就是,杀进去。
比如一部手机,以往你要想卖到五千元以上甚至万元以上,你就必须用高通的芯片、索尼的镜头、三星的显示屏,就算人家的价格说涨就涨,你也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一面是被三星寄予厚望的高端旗舰机型Galaxy Note 7屡屡爆炸,这不仅打乱了三星高配置手机发力的计划,也从此开始了从中国退败。
另一面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手机逆袭,华为、OPPO和vivo在这年挤进了全地球手机销量前5名,在国内市场,中国自主研发的手机更是占据了接近九成的市场份额。
而三星又是爆炸门、又是召回产品,业绩不仅没有大跌,整体利润反而猛增50%。
这魔幻的一幕恰恰是因为,三星靠着产业链大幅涨价,让每一个购买下游终端手机的消费者,都为“爆炸门”买了单。
三星财报显示,其2016年盈利同比暴增50.19%,至9.22万亿韩元(约合79.3亿美元),创下近三年新高。其中,三星芯片业务盈利高达4.95万亿韩元,同比飙升77%。而包括半导体、屏幕在内的DS(设备解决方案)业务,在整体利润中贡献了54.2%的份额。
敢于涨价的背后正是因为三星凭借超高的研发技术几乎垄断AMOLED显示屏市场,而内存芯片方面Nand也市占37%,DRAM市占则高达47%。
这并非“中国特色”,在上一轮LCD面板之战里,韩国三星、LG如何把日本踢下牌桌?正是五字秘诀:
上世纪90年代初,日企一度控制着全球LCD面板90%以上的份额。但是随着经济萧条,日企投资意愿下滑,政府也无力救助,市场步入不景气周期。
而另一边,同样遭遇金融危机的韩国,却越亏越投,到1998年,连续亏了7年的三星,终于把日企熬垮,成了新一代面板霸主。
这一幕,又再度发生在以京东方、TCL华星光电为代表的中国面板代表企业身上。
拿京东方来说,2005年到2008年,仅有一年赚了钱,而一次亏掉的就是好几年的净利润。
2008年那场金融危机,更让全球的面板厂日子都不太好过。比如日企NEC在2009年关闭了鹿儿岛液晶面板工厂,2011年又将旗下生产中小液晶面板公司的70%股份出售给了中国深圳天马集团,干脆退出液晶面板制造。
合肥甚至一度停了地铁项目,出资60亿元,只为支持京东方建设我国第一条高世代LCD生产线。还承诺若社会资本参与不足、定向增发不顺利时,兜底出资90亿元。
这一年,归属合肥地方的财政预算收入是多少呢?只有161亿元。可以说把家底都压在这一家公司身上了。
没有办法,屏幕和芯片一样,是一个典型的重资产行业,你不跟,就只有受制于人。
到这一轮新的OLED面板之争,除开熟悉的烧钱大战、挖人大战(比如年薪增加5到10倍招聘LG Display和三星Display的高管,提供交通、住宿支持),这一次助推国产OLED屏幕崛起的实际还有一个新模式:
不论国内外,使用OLED的终端产品目前都主要在智能手机,而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就在中国。
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全世界智能手机出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6.5%,达2.854亿部,其中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表现好于预期,出货量近7158万部,占到全球的1/4。
就像TCL传记《万物生生》里总结的那样:即便无人光顾TCL华星的面板厂,只靠自家彩电的需求,也足以消化掉一座工厂的产能。
2018年,华为在Mate 20上就搭配了京东方在2017年刚刚量产的OLED屏幕面板。
2019年,华为推出的折叠屏手机大火,更把背后的屏幕供应商京东方推到台前。
一个 OLED 面板的诞生,要涉及 LTPS 驱动电路、OLED 蒸镀工艺、薄膜封装工艺三个核心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会影响面板的良品率、产能、寿命,缺一不可。 而在蒸镀发光材料时,要使用到的重要设备——蒸镀机,我国还没法量产,只能引进,说白了还是卡脖子。
拿6代线来说,三星的 OLED 良品率有 90%,京东方才 70-80%(2021年数据 )。
2018年,中兴被美国商务部制裁的消息传出,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此后华为在选用配件时,都尽量选用国产供应商。
在此前华为与三星的合作中,也确实会面临断货现象,但因为备受垄断,华为别无他法。
当处在国内手机链条中领军地位的华为与京东方合作的消息传出来后,他的理念和选择,自然也成为后来者跟随的步伐。
如今,小米、vivo、oppo、荣耀等系列国产机,都纷纷换新,用上了国产的OLED来装饰门面,这也直接助推国内面板厂站上OLED市场高地。
中金研究院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主要国产品牌的AMOLED智能手机中,面板国产化率已达到了85%。
2015年前,我国企业还没有能够充分掌握OLED发光材料技术,如今这一技术已突破;
长期被外国企业垄断的一项技术FMM(高精度金属掩模板),也在去年,身为清华大学OLED项目组的维信诺全球首发了“无金属掩膜版RGB自对位像素化技术”;
一直被诟病的显示屏“心脏”——蒸镀机,虽然这一设备依旧难以超越,但随着2024年TCL华星第一条5.5代印刷OLED量产线投入生产,一个强大的替代者,呼之欲出。
市场调查研究机构CINNO Research首席分析师周华提到,三四年前,国产面板厂与韩企可能还有两三年的技术代差,但现在基本已经追平三星、LG,只有部分技术还有半年之类的差距。
从LCD超越,再到OLED市场的争夺,中韩这场显示屏之战,耗时三十余年,过程太多故事与艰辛。
仅京东方一家公司,砸下的投资就上千亿,一条8.6代线年至今的净利润总和。
投了十几年的心血与时间,上千亿的资金,上万人的开发团队,终于迎来LCD胜利之时,却又面临一地鸡毛:面板价格连续15个月,一些大尺寸电视面板甚至跌破现金成本,卖一台,亏一台。
一是单个企业依旧难以与三星抗衡。这次三星虽然相比去年同期51.6%的市场占有率会降低,但仍以43.8%位居首位;而排在第二的京东方则只有13.8%,维信诺为11.3%。
二是高端市场,仍被三星垄断。韩国显示器产业协会(KDIA)近日宣布,今年上半年韩国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视高端OLED市场的份额高达91.7%,这一数字是中国市场的近11倍。可见我们进军高端市场,依旧吃力。
除开头部京东方保持较大领先,余下企业的距离并未拉开明显优势,且从近年表现来看,你追我赶的故事一直在上演。
与此同时,国产终端厂商也在自研显示技术或与面板厂共研。比如华为最近推出自研纳米级像素堆叠技术及独家像素隔离层,可实现屏幕寿命的提升以及屏幕能耗的优化;荣耀基于双层OLED架构也推出了叠光绿洲护眼屏,而小米近期和TCL华星联合打造了C8+发光材料等。
而最为残酷的,莫过于产业周期的兴替,技术的迭代。不是你自己革自己的命,那也总会有后来者,来取而代之。如同韩国赶超日本,中国又追上韩国。
中产必须要调整预期了。楼市救市、地缘关系、整个社会的变化,都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决策。
加入智谷趋势年度会员,每周收获一次对世界资讯的认知与独到判断,胡润TOP10的智谷趋势 三十多位研究员 辅助大家,去理解资讯背后的趋势和本质变化。
来源:博乐体育网站登录 发布时间:2024-10-24 08:21:41